如今,謝浩平外出現場檢測后回家,再也不用避著不見孩子,他的妻子也不需要再為丈夫的工作安全憂慮了,因為現在檢測作業用上了機器人。
謝浩平是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浙江省特科院)承壓部工程師,9年前從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就一直從事壓力容器檢測工作。
“化工企業容器里的介質大多有毒有害,在檢測時候許多笨類、甲苯類物質還有殘留,雖然檢測前仔細清理,檢測時全副武裝,每一次檢測過后,身上的異味往往好幾天散不掉,回家后拼命沖洗也不行,只好盡量躲著家人,尤其是要躲著過來要抱抱的孩子。”謝浩平說。
他說,企業配合檢測的工人在檢測前要清罐、在罐內搭架子,面對的環境比檢驗員更危險,同時因為檢測準備環節耗時多,一次檢修周期要拉長到20天以上,設備停產對企業經營影響也大。
正是出于解決保障檢驗作業安全和減少檢驗對企業生產影響這兩個需求,浙江省特科院在2015年啟動了惡劣環境、特殊工作現場的檢測自動化研究,投入2900多萬元資金,連年攻關。
“球罐爬壁檢驗機器人”“球罐爬壁打磨機器人”就是這個項目研制出來的,有了這些機器人,企業停產檢驗周期縮短了2/3以上,謝浩平和同行也能夠“開開心心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對浙江石化漁山島大化工管道項目相關負責人來說,高鹽環境中管道易腐蝕帶來的安全風險,始終是頭頂上懸著的一把劍,最終,是浙江省特科院幫他們把“這把劍”拿了下來。該院針對漁山島項目專門研制的超聲導波在線監測系統,能夠全天在線監控管道遭受腐蝕的狀態,對異常情況能夠及時做出預警,讓安全管理吃了“定心丸”。
“向創新要能力,靠創新出業績!”
創新,是近年來浙江省特科院提及的最高頻詞匯,他們盯著特設保安全的新需求抓創新,跟著特設產業發展新方向搞科研,把檢測工作面臨的問題、檢測發現的問題、企業提出的問題、行業前沿關注的問題,作為開展科技創新的著力點,全員發動,研制新的檢測工具、研究新的檢測方法、拓展新的檢測能力、開發新的業務模式……
投入創新,讓袁夢圓了事業夢
袁夢,浙江省特科院材料中心的金頂人才(創新項目領軍人才),還在浙江大學材料專業讀博士的時候,袁夢就有個愿望,畢業后能找到一個好的平臺把所學致用,有事情干,能干成事,當然待遇也最好能好點。
到浙江省特科院工作3年后,他感覺自己來對了地方,愿望在這里慢慢實現。在這里的每一天都很充實,參與籌建全國特檢系統第一家材料質檢中心——國家特種金屬材料質檢中心,組建的材料專業技術團隊,協助業內領軍企業開展極端條件下金屬材料性能分析測試……一個實驗接著一個實驗,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有的創新填補國內空白,有的項目推動了塊狀產業質量提升,有的研究服務了國家重大項目,這些工作成果讓袁夢成就感滿滿。
國際頂尖軸承制造企業SKF的獨資工廠,以前材料都是要送到意大利檢測的。2020年,因為疫情防控需要,檢測必須在國內做,最后這個重擔落到了袁夢所在的團隊,這樣的小量程金屬材料性能測試在特檢檢測中很少碰到,但他們發揚創新精神,精心研究測試方法,精心制作測試樣塊,檢測獲得了SKF的充分認可,送來了更多的檢測委托。杭州汽輪機廠研制新的內燃機,需要充分掌握材料性能數據,袁夢所在的質檢中心為此開展了需要持續上萬小時的耐久蠕變實驗。晶間腐蝕一直是松陽不銹鋼產業質量改善難點,也是袁夢所在團隊幫助給出了解決方案。
因為在團隊中表現優秀,展示出了較強的科研能力,袁夢被浙江省特科院認定為金頂人才,薪資待遇和考核績效都有較好的保障。據了解,他的收入在同期畢業的同學中處于中上水平,因而可以用更加飽滿的干勁投入到科技創新之中。
袁夢的師兄、浙江大學化工機械專業博士后繆存堅同樣在這里實現了自己學業報效國家的愿望,他比袁夢早3年進入浙江省特科院,如今已經是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了。
2015年一進院,繆存堅就加入了到浙江省特科院與浙大等聯合組建的“高性能非金屬管道設計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研究團隊。
“過去同類管道檢測,即便結果符合要求,在進行破壞性試驗時仍可能出現問題,成為業內檢測手段的一大瓶頸。后來我們發現,在超聲檢測影像中經常被忽視的一條‘冷焊特征線’恰好可以反映焊接接頭潛在的隱患情況,項目正是以此為突破口展開了研究。”繆存堅說。
經過幾年攻關,研究團隊讀懂了非金屬管道的冷焊特征線,掌握了焊接接頭質量檢驗和分析方法,破解了以聚烯烴及其復合管為代表的非金屬極端服役管道存在的性能預測困難、檢測方法缺失等難題,對復雜環境下使用的大口徑、大流量管道,可以根據應用場景優化制造工藝、原料和配方,以提升管道性能。這項成果獲得了2019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繆存堅所在項目組也因此榮立2020年度市場監管科技工作集體三等功。
剛剛從科研所所長提任副院長的凌張偉也在這些年里因為投身創新研發收獲滿滿。作為浙江省特科院檢測機器人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凌張偉帶著團隊埋頭苦干,成功開發了5款檢測作業機器人產品,保障檢驗作業安全,提升檢驗效率和質量,填補了國內特檢檢測行業智能化、自動化空白。
如今,該院研發的球罐爬壁檢測機器人、打磨機器人能根據作業需要隨時進出各種罐體,無懼環境毒害;履帶式管道檢測機器人,體積小能量大,能夠深入復雜管道結構開展檢測作業;紅外巡查檢測無人機自由穿行河湖港汊之間,能夠對江南水網地帶長距離熱力管道網進行不留死角的安全監測。
過去的這幾年里,做為院科研所所長,凌張偉還要具體協調全院13個科研創新團隊上百名高學歷人才的科技創新工作,親眼見證了袁夢、繆存堅等一大批高學歷專業人才在2014年以來積極投入科研創新,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和企業發展,人生價值得到升華的經歷。
機制改革,立足激活全員創造力
人才創新活力的迸發,關鍵在于機制改革的鼓勵和推動。
2014年,浙江省特科院被浙江省確定為事業單位內部分配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后,該院黨委就在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浙江省特科院院長、黨委書記鐘海見認為,分配制度改革,核心是要激發人的創造力,提升機構履職和服務發展的能力。
因此,在制定機制改革方案的時候,浙江省特科院把激發全員積極投身創新熱情作為重要立足點。在出臺《科技創新管理辦法》等10余項科技創新工作管理制度之外,還堅持考核獎懲以創新為重點,分配獎勵向創新性工作傾斜。
其中最具特色和實效的“科研分”量化考核和排名制度,明確了對全員所有崗位的創新要求,不管是科研崗、技術崗還是管理崗,對于創新都有量化指標要求,技術職級越高的、崗位技術含量越高的要求就越高。用“科研分”排位實施5%比例末位淘汰,將“科研分”與職務職稱晉升、崗位聘任、推優評先等掛鉤,打破職稱聘任中的論資排輩,真正實現能者上庸者下。還建立“金頂人才”評選及使用機制,向高層次人才傾斜科研項目資金支持和成果激勵制度等,極大地激勵了科技人員科研創新熱情。
與此同時,該院在人才培育上設立“師傅帶徒弟”制度,初來乍到的新人將由有經驗的同事直接帶領指導,共同執行現場任務,更快更好地上手工作,把積累的學識運用到實踐中。“師傅”一方面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幫助“徒弟”完成各項任務目標,確保有實效有成果,在兩年期滿后以答辯的形式檢驗是否達到目標要求,另一方面將獲得薪酬獎勵,獲得優秀成果的師徒還將獲得額外的科研分。
圍繞提升創新能力,該院系統組建了省級院士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省重點實驗室、省級科創平臺、總局成果轉化基地、省級標委會等創新載體,成立了特種設備風險評估及壽命預測等13大創新團隊。
“十三五”期間,該院新增各類科研項目84項,其中省部級以上18項,獲省部級獎項5項,參與制修訂各類標準63項,專利授權136項(其中發明專利20項)。還先后獲省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二等獎,入選“全國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年度全省科研機構專利授權量十強”,被科技部認定為高新技術機構。
目前,浙江省特科院是全國特檢行業唯一更名為“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成功實現了由單一的檢驗檢測機構向綜合型研發機構的轉型。
為了讓每一個職工都能投身創新活動,浙江省特科院還從單位實際出發,對技術創新的概念也做了拓展,把精益項目、檢測、管理、經營業務等優化和改善也納入其中,對從外部引進的非原創但是能在工作中應用的新思路、新方法,也計入創新考核。
浙江省特科院副總工程師蔡勇偉說,高技術課題是創新,數字化裝備研制是創新,優化一個檢測方法、改進一個檢測工具、改善一個管理措施、組合一個業務模式也是創新,拓展創新范圍,將創新意識傳輸到全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全員創新、全業務創新氛圍,帶來了個人和團隊創新能力的提升。
直面需求抓創新,快出成果見速度
創新意識的養成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使得浙江省特科院的每一名職工在面對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面對檢測對象提出的問題,面對行業前沿的課題,都有主動關注、積極求解的主動性。這些創新項目,都是從實際需求中來,又能很好地應用到檢測和生產當中去,很快就能在特種設備保安全和產業升級發展中發揮出作用、顯示出效果。
壓力容器安全事業部副部長王鋒淮和他的團隊在杭州億暻化纖公司檢測管道時了解到,化纖行業廣泛使用的雙層嵌套式原料輸送管道檢修難是行業安全痛點,便立即主動與企業合作開展數字射線檢測雙層管道橫向課題研究,解決了這個困擾行業多年問題。
王鋒淮團隊在檢測石油研究院鉆探研究使用的地埋式超高壓罐體時發現,一次檢測只要一天時間,但受檢單位把罐體從地下拉出再安放回去,需要9天時間,拆裝罐體的費用是檢測費的兩倍多。從減輕受檢單位負擔的思路出發,他們開展創新研究,成功研制了“超高壓容器自行檢測裝置”,使鉆井平臺使用的超高壓罐體無需拆卸即可進行檢測。
工程機械部主任黃勝紅說,2017年,他們受浙江交工集團邀請,對該集團樂清灣大橋項目使用的工程機械安全情況進行監管。他們沒有簡單做完監管了事,而是通過這個項目的工作發現了重點工程中設備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創新推出了“重大工程機械裝備安全顧問服務項目”,受到交通部門的熱烈歡迎。
截至目前,這一新業務已經服務了浙江省30多個重點工程,累計提出隱患整改3.5萬條次,讓重點工程機械設備隱患發現率從90%降低到40%,整改率提升到100%。在這期間還出版了該領域的第一本專業書籍——《公路橋梁工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與管理》。
蓬勃的創新力,讓機構在發展布局中實現了大開大合
走進浙江省特科院材料試驗室,新添置的50臺金屬材料耐久性測試設備全部在滿負荷運轉,為杭州汽輪機廠新型內燃機研制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原來,為從材料源頭把好關,浙江省特科院擴充了材料專業團隊,在國內特檢機構中第一個建設了國家特種金屬結構材料質檢中心,開展極端環境下(高溫、低溫、腐蝕、持久)金屬材料性能測試,服務企業、產業研制新品、提升質量。
走進該院海寧的科普基地,一臺臺特種設備仿真設備,能夠模擬還原特種設備隱患和事故,讓普通觀眾震撼,讓專業觀眾更能直觀了解其中原理,這里每年要接待成千上萬的參觀者和培訓者。
這是浙江省特科院近年發展布局不斷向高水平和普及性兩個方面延展的直觀體現。高水平體現在關注企業的痛點、產業的難點,檢測能力建設向上游不斷延展;普及性體現在主動踐行社會責任,充分利用資源開展科普、普法和業務培訓,以服務社會。
鐘海見說,特檢機構與企業接觸多,對企業發展遭遇的痛點了解多,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單一履職法定檢驗的層面上,很少會有單位投入資金和精力去開展科研創新尋求突破,是自我轉型改革確定了機構的全新定位,激發了全院的全員創造活力,讓浙江省特科院主動提升履職能力保安全、服務產業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更加強烈,在謀劃機構發展時放眼更加寬廣、布局更加開闊。
浙江省特科院副院長成德芳說,通過把保安全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能夠把相關企業、產業想做但做不了,頂尖科研機構能做但關注不到,卻又急需要破解的難題拎出來,組織力量、協同資源去解決,發揮出新型事業單位科技創新在保障特種設備安全和服務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通過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該院先后與中石油鎮海煉化分公司、巨化集團、三美化工聯合共建罐車檢驗鎮海基地、衢州基地、武義基地,與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共建了全國最高的205米高速電梯型式試驗塔,先后建立電梯公共協同創新平臺、松陽不銹鋼產業服務公共平臺。
通過實施“引進外部高水平人才”計劃,近幾年,該院分別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共建“中烏材料與焊接技術聯合檢測實驗室”“聯合研發基地”,與浙江大學共建“科研實驗基地”等。構建了一支由烏克蘭弗拉基米爾·郭瑞院士以及國內鐘群鵬院士、馮長根院士和趙振業院士領銜的高水平科研團隊。
“是金子,就一定要發光;是人才,就一定要釋放出創造力;是科研機構,就一定要激活創新動能。”鐘海見說,作為浙江省確定試點建設的新型事業單位,浙江省特科院將以更加開放的思路、更大的力度,在運行機制方面不斷改革創新,讓引進的每一位人才能充分釋放創新能力,讓配置的每一套先進裝備最大限度發揮出效用,讓機構與企業的每一次交流都能形成推進發展的動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科技供給水平,爭取在關鍵領域、“卡脖子”方面下功夫、出成效,為特種設備安全和特檢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為特檢領域新型科研機構建設探索經驗。
信息來源:中國質量報